太極拳運動對大學興趣選項學生平衡能力影響之探討   1 太極拳運動對大學興趣選項學生 平衡能力影響之探討 A Study of Improving Balance Ability by Exercising Tai Chi Chuan 黎玉東   Yuh-Dong Li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體育室 摘要 平衡能力對於日常生活及運動技能的表現,均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且一般人均能透過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自身的平衡能力,尤其是太極拳運動。太極拳強調身體中正,全身放鬆,運動時身體重心位置必須非常明確,對學習者的平衡能力提供更多的幫助,本研究的目的在比較大專學生經由太極拳教學前後,其平衡能力的差異情形。六十位大專學生參加本次研究,太極拳教學課程共計十五週。研究結果顯示: 1.硬地上閉眼右腳平衡能力經過太極拳教學後平均值增加2.92秒,左腳平均值增加4.94秒達顯著水準(p<.05)。 2.軟墊上閉眼右腳平衡能力經過太極拳教學後其平均值增加3.15秒,左腳平均值增加3.36秒達顯著水準(p<.05)。 筆者以為造成這種的結果可能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1.太極拳處處要求身體中正、全身放鬆、注重重心移動。 2.楊家太極拳拳架較低,學生大部分時間以低姿勢單足支撐及平衡身體,對培養學生的平衡能力及肌力有幫助。 3.太極拳演練時,講求動作與呼吸配合,促使身體動作更加協調穩定。   關鍵詞:平衡能力。 投稿受理時間:90年10月11日​審查通過時間:91年1月20日   ABSTRACT Balance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ffecting factor for both sport technique and daily life. In general, men could improve their balance ability through regular exercise training, Tai Chi Chuan exercise is an obvious one. In exercising Tai Chi Chuan, keeping the body straight and being relaxation is emphasize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body always has a precise location. These rules would help the learners to improve their balance ability.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balance ability to 6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a 15 weeks Tai Chi Chuan course was given. The outcomes are as follows: 1.To test the balance ability by standing on one foot at hard surface ground with eyes closed, the average time for standing on right foot increases 2.92 seconds, while standing on left foot increases 4.94 seconds, which reaches the obvious level (p<0.05). 2.To test the balance ability by standing on one foot at soft surface pad with eyes closed, the average time for standing on right foot increases 3.15 seconds, while standing on left foot increases 3.36 seconds, which also reaches the obvious level (p<0.05).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above results may be as follows: 1.Tai Chi Chuan exercise always keeping the body straight, relax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ove of body center of gravity. 2.Young’s Tai Chi Chuan has a low profile, the students were doing single foot supporting and keeping the balance of body most of the time while exercising. 3.Tai Chi Chuan exercising also require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movement and breathing, so that the body motion would get more stable and concord.   Keywords: Balance ability. 2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 本校校地狹小,運動空間嚴重不足,為避免向外租用場地時學生交通問題,發展室內及較不受空間限制的運動項目,是唯一的選擇。太極拳是一種封閉性的個人的運動,運動方式較不受時空的限制,所需的器材又少,較易安排運動時間,且可依年齡及個人體能狀況調整強度,是一項適合所有年齡層的運動﹝1﹞﹝2﹞﹝3﹞,董英傑認為太極拳本係武當內功,欲鍛鍊身體者無論老少皆可學習,小兒八歲以上,老者六十以外,皆能學習﹝4﹞,是非常適合本校推展之運動項目之一,但是經過幾年的教學觀察發現學生對太極拳的特性、功能、及對身體機能的功效,仍有疑慮,因此,筆者便針對興趣選項太極拳組的學生進行平衡能力教學前後的差異比較,透過親身的感受來體會太極拳的功效,以提高學生選課之興趣,同時可以檢驗老師教學的效果。 (一)何謂太極拳? 太極拳是一種身心放鬆的運動,是一種富有韻律性的有氧運動,運動運動過程採取腹式呼吸法,並以雙腳移動來維持身體對空間的平衡感,並透過意念的訓練方法,來開發個人內在的潛能﹝5﹞。太極拳動作處處分虛實所以稱太極拳,太極拳強調全身放鬆、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做到上虛下實,所以稱之為太極拳,太極拳運動多成弧形,也是圓形,所以稱之為太極拳﹝6﹞。它也是一種自衛術、一種科學、一種哲學、一種娛樂、一種社交活動、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藝術、還是一種最佳的治病術﹝7﹞。 (二)太極拳的特性 太極拳依意、氣、神、陰陽諧和、中正平衡、整體內外之基本原則,演化成太極拳獨特之運動特性分述如下﹝8﹞: 1.單體運動: (1)正心凝神運動:太極拳強調由精純而達神化之境界,因此,必須從正心凝神入手。 (2)用意行氣運動:太極拳講求「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氣」,用意需合人理、物理與拳理,行氣則含週身神經系統之感覺反應。 (3)呼吸鼓盪運動:呼吸原含於運氣之中,與神經感覺之修練合為氣功,太極拳盤架時,強調呼吸與動作配合,使內外相合產生鼓盪聲威之感。 (4)彈性伸縮運動:太極拳最忌僵硬而重彈性。強調剛柔並濟。 (5)頂墜提沉運動:人立於地面上即受地心引力與反作用力之影響,因此,人體運動時,欲求穩固與靈活,就必須了解此二力即其作用之道理。太極拳強調虛靈頂頸、沉肩墜肘、沉氣墜臀、頭頂拔背、腰頂腿頂、提氣提肛等練功要領,便是入門之道。 (6)輕重虛實運動:太極拳演練時,重心不斷於兩腳之間轉移而產生虛實,實體支撐整體之穩固,虛腳輕靈可隨意變步,兩腳之虛實交替變換,使週身無時不再做輕重虛實之變化,前後左右之運動於焉產生。 (7)曲直方圓運動:太極拳崇尚道藝雙修,能發而不發,故演架雖不離曲直方圓,但以曲圓為主,方直藏而不露,使勿凸出。 (8)開展聚合運動:開展者,由小而大,為攻為發,聚合者,由大而小,為化為蓄,開展與聚合乃同時存在,並非分離。初學者 應力求開展。 3 (9)循環貫串運動:太極拳演練時,重心輕重虛實、關節直曲、動作曲直方圓,均循環貫串,綿綿不斷。 (10)內外相應運動:內外乃一體之兩面,內外相應者,動作必得順遂靈巧,反之,內外悖離則閉澀滯。練太極拳強調動作與呼吸配合,呼吸可短可長,動作可快可慢,有動作必先有適當之呼吸,呼吸與動作交相諧和,日久功深乃可達內外相應之要求。 (11)柔中生剛運動:太極拳修練鬆柔而已,極鬆柔而後自可極剛強,剛不離柔使得堅韌而未僵硬,柔中帶剛使具彈性而為軟弱,初學者應以鬆柔入手。 (12)對稱平衡運動:人體平衡是一種複雜的複合運動,如何保持人體平衡,太極拳有一套不變的道理,即應永保頂天立地中正安舒,型態變化時應遵守對稱原則,所謂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後、有上即有下,速度變化時則配合上頂下墜、百骸交替支撐、運動以丹田為中心隨發隨收,即達運作之目的而未影響整體之安穩,而隨時保持身體之平衡穩定。 (13)槓桿調配運動:以腿腳為支撐、為支點,手臂乃槓桿支負載、為重點,身軀腰胯乃運作之主宰、乃槓桿施力的來源、是為力點,即以身體控制手臂。演練拳術時,對己為以重(軀幹)控輕(手臂枝葉)以求整體之輕靈,對敵為以輕(施微力於枝葉)制重(軀幹)以宏其效。此乃練太極拳時運用槓桿調配之方法。 (14)尾閭中正運動:太極拳要領何其多,中正安舒堪稱基本。尾閭中正狹義的說是脊柱本身保持中正,廣義的說是除尾閭本身中正外、尚須手尖、鼻尖、尾閭尖三點同再一鉛垂平面內,練拳時均需保持此三點於對稱位置。 2.整體運動 (1)整體諧和運動:太極拳貴在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各單式不得分離應將十四種單式運動特性及其要領,融會諧和而於同時完成之,始可稱之為完整之太極拳運動。 4 (2)陀螺運動:從事太極拳運動需了解陰陽變異、中正安舒、整體協調的原則 掌握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循環之道。 學習太極拳必須掌握其運動特性,誠心潛心修練,定能事半功倍,習得一身的好拳術,並從中領會到太極拳的好處。 (三)太極拳的功效 謝亭飛﹝9﹞﹝10﹞認為太極拳有以下之功能,而這些功效也獲得相關文獻的支持: 1、鍛鍊神經系統,提高感官功能。 2、有助於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的健康。 3、增強呼吸功能,擴大肺活量。 4、促進消化功能和體內分泌物新陳代謝。 5、加強肌肉、骨骼和關節的活動。 6、暢通經絡 7、具有醫療慢性疾病的效果 藍青﹝11﹞研究發現練習太極拳的中老年人最大攝氧量較一般人為佳;追蹤調查的結果也顯示練習太極拳可減緩心肺耐力的衰退、也可增加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患者最大攝氧量、並可增加中老年人的肌力、身體柔軟度、平衡性、減少壓力、焦慮及情緒障礙,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有極大的幫助。張嚴仁﹝1﹞研究發現長期的太極拳訓練對心肺耐力及柔軟度有顯著促進效果。王鐘賢、林佩欣、黃美涓﹝12﹞研究發現經太極拳訓練之老人比活動量較少之老人有較大的心肺功能表現,並且老年人經太極拳訓練後可能會減緩皮膚微循環老化程度。洪聰敏﹝13﹞的研究發現太極拳對大學女生有減低狀態焦慮之功能。藍青、賴金鑫、連倚南﹝14﹞研究發現六個月的太極拳訓練可以促進初學者的心肺功能,是一項值得推廣的運動項目。賴金鑫、藍青﹝15﹞研究發現太極拳訓練可以明顯的促進心肺功能、肺活量及身體的柔軟度,也可以降低脂肪比率及改善身體組成。賴金鑫、藍青等人﹝16﹞研究發現中年太極拳練拳者之心肺功能明顯較佳。蔡錦雀、陳俊忠﹝17﹞研究發現太極拳運動對健康的中老年人而言,是非常適合的運動方式,其運動後穩定的舒張壓顯示其運動的安全性,但是運動心跳率與收縮壓顯著上升,對心臟仍有相當的壓力,因此,中老年人再練習太極拳時,必須依個人的身體狀況來調整運動強度,才能享有既安全又有益的運動生活。黃國禎、郭博昭、陳俊忠﹝18﹞研究發現太極拳練習者比未練習太極拳男性老年人有較好的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之控制能力,太極拳運動是耐力性運動,其強調慢且深的呼吸,對自主神經功能的退化,有相當程度的預防效果。綜觀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闡明太極拳運動具備強健體魄、強化心肺功能、促進呼吸功能、鍛鍊神經系統、活絡身體機能與醫療的效果。 (四)何謂平衡 體育大辭典﹝19﹞中解釋:在運動方面是指身體在運動中藉由中樞神經與肌肉的伸縮(緊張與放鬆),能在有意中維持身體穩定的能力。張至滿﹝20﹞認為平衡是維持身體姿勢的能力,有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之分,前者指站在某一點上,後者指某一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時維持全身平衡的能力,平衡主要是由耳內三個半規管協調來自肌肉、肌腱、和關節本體受納器與視覺等刺激的能力。並指出不同運動項目需要不同平衡能力,再者來自感官刺激多寡不同,其平衡之屬性亦不相同,是故在靜態平衡測驗中閉眼和開眼的結果也不同,其所代表的含意也就有所差異。 (五)平衡能力的重要性 平衡能力對人類的重要性可從兩方面敘述: 1.健康方面: 陳郁文﹝21﹞研究認為滑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常常發生的意外,而這意外容易會造成人體失去平衡而產生更大的傷害,輕者造成身體組織的傷害,重者則可能會造成死亡的發生。蘇木川﹝22﹞研究發現老年人因老化或疾病等因素造成平衡感衰弱,重心不穩等問題,使其行動能力受限而導致行動空間縮小,與社會參與的互動關係逐漸脫節,產生許多生理殘障外的障礙負擔,由此可見平衡對健康的重要性。 2.運動方面: 邱靖華﹝23﹞從解剖學生理學極力學觀點分析,認為選手要獲得更高、更遠、更快的成績,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如何讓自己的動作處在平衡與穩定的狀態下,以便於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王順正﹝24﹞研究認為人體重心維持在特定的平衡情況才是運動技術發揮的基礎,運動員或學生如果對空間調節的能力不佳,將很難會有優異運動成績,因此運動員必須根據各種運動的平衡特性,從事不同平衡能力的培養,使運動成績更上層樓。 (六)平衡能力與訓練 江勁政及相子元﹝25﹞研究結果發現柔道選手的平衡能力較一般大學生為佳,推論應當是大專柔道選手日常即有多數的時間接觸柔道運動並透過有規律,有計畫的訓練所致。李文棟﹝26﹞研究結果發現射擊選手會比一般人有明顯較好的穩定性,結果亦顯示射擊選手比起一般人較不需利用視覺作為姿勢穩定之用。由以上研究結果發現平衡能力是可以透過學習及有規律有計畫的訓練獲得改善。 (七)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平衡的要求 5 太極拳是根據太極陰陽之理,各種拳術之長,參合道家導引吐納功夫,順其理之自然,而構成太極拳,拳理中蘊含著對稱原理、平衡原理、循環原理及槓桿原理,處處講求對稱、平衡及循環不息的運動方式﹝27﹞。王宗岳行功心解說:「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功口訣也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十三勢歌訣:「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又說:「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太極拳論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4﹞。謝亭飛﹝10﹞在「穩」字訣中說:「虛靈頂勁,立身中正,虛實分明,氣沉丹田,步似貓行,進退轉換,要分清虛實,步隨身腰變換,須穩健、輕靈、沉著,」。 (八)太極拳促進平衡能力的相關文獻 根據李惠蘭﹝28﹞研究顯示從事太極拳運動訓練的老人其身體平衡,柔軟度及功能性伸展的進步優於從事其他運動的老人,這顯示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平衡能力有幫助。林佩欣﹝29﹞也發現定期操練太極拳者,其平衡能力明顯優於同年齡但無操練太極拳者,甚至建議將太極拳運動作為老年人預防跌倒的保健運動,這結果也顯示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平衡能力訓練的功能。林瀛洲、黃美涓等﹝30﹞研究認為長期練習太極拳的老人確實有較佳的姿勢穩定度。根據太極拳運動的特性、練拳時對身體姿勢與重心的要求,及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太極拳確實具備促進人體平衡穩定的功能。藍青﹝11﹞研究發現練習太極拳可增加中老年人平衡能力。 根據以上所述太極拳之特性與功能及專家學者研究印證的結果,筆者認為學生只要透過太極拳的教學將對肢體的協調平衡能力產生一定的效果。 6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透過楊家太極拳套拳前段的教學,經由學習前與學習後平衡測驗的結果,瞭解學生在太極拳教學前後對平衡能力的影響,驗證太極拳拳理及教師教學成效,作為日後教學之參考。 貳、實驗方法與步驟 一、實驗對象: 本校八十八年上學期四技二、三年級,興趣選項太極拳組學生,所有學生均無太極拳基礎。 二、實驗地點: 本實驗測試及教學過程均在本校舞蹈教室進行。 三、實驗時間: 期初第一週及期末第十八週。 四、實驗器材: 碼錶、體操軟墊。 五、實驗方法: (一)採用雙手叉腰單腳站立另一腳曲起腳背置於站立腳膝蓋後方。 (二)實驗以三十秒為限。 (三)實驗分硬地板及軟性體操墊兩種不同地面進行。 硬地睜眼:右腳單腳站立、左腳單腳站立。 硬地閉眼:右腳單腳站立、左腳單腳站立。 軟墊睜眼:右腳單腳站立、左腳單腳站立。 軟墊閉眼:右腳單腳站立、左腳單腳站立。 六、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 a.實驗說明 說明實驗的背景、目的、方法及用途 b.平衡能力測試 (a)做熱身操及柔軟操約十五分鐘。 (b)硬地面平衡實驗分四站進行睜眼右腳平衡、睜眼左腳平衡、閉眼右腳平衡、閉眼左腳平衡。 (c)軟墊平衡實驗分四站進行睜眼右腳平衡、睜眼左腳平衡、閉眼右腳平衡、閉眼左腳平衡。 第二階段: 教學活動(楊家太極拳一百零八式前段十六勢)整個學期教學活動分四大部份進行: a.太極拳歷史源流、派別、拳理、習拳要領的介紹、及觀念的灌輸。 b.太極功操、柔軟操、及輔助運動的介紹與練習。 c.太極拳基本功:馬步、弓步、虛步、轉腰、揉跨、填跨、踢腿、抬腿、套腿。 d.楊家太極拳一百零八式前段十六勢 第三階段: a.實驗說明 測驗要求與第一階段相同 b.平衡能力測試 測驗進行方式與第一階段相同 第四階段: 資料處理(使用SPSS套裝軟體) (1) 敘述性統計:平均數、標準差 (2)差異性統計:重複量數t檢定 參、結果與討論 一、結果分析 (一)硬地上平衡測驗結果 本校興趣選項太極拳組學生平衡能力經過教學前後測驗結果發現:學生在硬地上閉眼右腳平衡能力經過太極拳教學後平均值增加2.92秒,左腳平均值增加4.94秒達顯著水準(p<.05),在開眼右左腳平衡能力平均值均減少0.95秒。(如表一)。顯示太極拳教學對學生在硬地上閉眼時左腳的平衡能力有顯著幫助。 表一  硬地上平衡測驗結果一覽表 項目   平均值 標準差 T 閉眼右腳 前測 17.12 11.53 1.649   後側 20.04 11.63   閉眼左腳 前測 17.08 10.79 .916*   後側 22.02 10.60   開眼右腳 前測 29.15 3.33 .933   後側 28.20 6.92   開眼左腳 前測 28.80 5.07 .907   後測 27.85 7.35   單位:秒   *:p<.05 (二)軟墊上平衡測驗結果 本校興趣選項太極拳組學生平衡能力經過教學前後測驗結果發現:學生在軟墊閉眼右腳平衡能力經過太極拳教學後其平均值增加3.15秒,左腳平均值增加3.36秒兩者均達顯著水準(p<.05),在開眼右腳平衡能力平均值減少0.19秒,左腳平均值減少0.08秒。(如表二)。顯示太極拳教學對學生在軟墊地上閉眼時左右腳的平衡能力有顯著幫助。 7 表二  軟墊上平衡測驗結果一覽表 項目   平均值 標準差 t 閉眼右腳 前測 7.61 7.87 2.383*   後側 10.76 10.08   閉眼左腳 前測 8.35 7.81 2.806*   後側 11.71 9.36   開眼右腳 前測 29.05 3.94 .253   後側 28.86 5.51   開眼左腳 前測 28.36 5.51 –.068   後側 28.28 6.69   單位:秒   *:p<.05 二、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太極拳教學對大專學生平衡能力的訓練效果,以作為未來太極拳教學的參考,從表一的結果顯示:硬地上閉眼右腳平衡能力經過太極拳教學後平均值增加2.92秒,左腳平均值增加4.94秒達顯著水準(p<.05)。從表二的結果顯示:軟墊閉眼右腳平衡能力經過太極拳 教學後其平均值增加3.15秒,左腳平均值增加3.36秒兩者均達顯著水準(p<.05),從表一及表二中發現在硬地及軟墊開眼右左腳平衡能力的平均值均呈減少的現象,筆者從測驗過程中發現可能與測驗設計之時間有關,將於後續再行研究探討。由前述結果顯示16週的太極拳教學對學生閉眼之平衡能力提升有顯著的幫助,筆者以為造成這種的結果可能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一)拳理方面: 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27﹞闡述太極拳拳理是:心理虛靜、姿勢鬆沉、動作輕靈、功用神妙。筆者為了灌輸學生虛靜的學習心態,特別於課堂中選撥輕柔及心靈音樂,在無形中將學生帶入清心靜念、平氣怡神的環境中學習太極拳,在姿勢要求上,特別強調學生姿勢須“立身中正安舒”筆者以為立身中正安舒方能鬆沉,放鬆才能培養敏銳的觸覺,陳炎林﹝31﹞認為太極拳之聽勁必須先將己身呆立俗氣拋棄,放鬆腰腿,靜心思索,練氣凝神以聽之。所謂聽勁乃週身皮膚感覺之聽。而非通常用耳之聽,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如能心理虛靜,心志專一,姿勢鬆沉,便能身心放鬆、感覺靈敏,對外界的刺激、傳導,與處置將更快而準確。王培生﹝32﹞認為太極拳的鍛鍊將改變人體處理外來訊息的方式,不但用視覺來觀察,而且用身體的觸覺來體驗,甚至說「太極拳練高深程度可以只憑感覺而不用視覺來解決技擊的問題」,就本研究而言,當進行閉眼單腳平衡測驗時,視覺接受外在訊息之通路被關閉時,就得靠腳掌靈敏的感覺連結身體神經的傳導與大腦聯絡,再利用大腦神經協調身體各部位保持身體平衡,太極拳教學內容中包含了這類的動作訓練。因而促進閉眼單腳平衡的能力。 8 (二)拳架方面: 楊家一零八式太極拳拳架採低架式,動作姿勢舒展簡潔、動作鬆柔、演練時速度勻慢,綿綿不絕,而在訓練過程中重心總在兩腿間轉移,將陰陽虛實明顯的表現在兩腿之上,尤其在套拳演練中式與式橋接時,單腳支撐時要求身體絕對的平衡,陰陽虛實更是明顯,而在這過程中也訓練了兩腿的肌力,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單腳平衡能力進步,可能與套拳著重單足支撐身體平衡與肌力的增加有關。 (三)呼吸方面: 演練太極拳時採用腹式逆呼吸法,採用此法在演練太極拳時,習拳者會在無形中體會到氣沉丹田與重心向下沉落的動作要領,與向下栽根的感受,達到身體下穩上鬆的神態要求,使身體更加平衡穩定,詹明樹﹝33﹞認為在武術運動中,採用腹式逆呼吸法的原因,是想進一步的達到氣沉丹田、下實上鬆的目的,就技擊方面看,意識支配氣息下行及軀幹各肌群的向下鬆沉,能通過腹部的充實,將這種鬆沉向下傳遞至兩腿,能使動作姿勢有下實上虛之感,有加強動作穩定性的效果。 另外,筆者發現在套拳演練時重心轉換間,如能協調身體動作配合呼吸,將會使動作更穩定輕靈而流暢。綜合以上的說明;筆者以為影響學生閉眼單腳平衡能力可能與太極拳拳理、太極拳的特性、與腹式逆呼吸法有關。 肆、結論 由於時代的進步,體育政策的改革,體育課程的功能必須做適當的呈現,以突顯其存在的價值,俾利體育的發展。本實驗旨在了解太極拳教學對學生平衡能力的貢獻及驗證太極拳功能,實驗結果發現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太極拳教學後閉眼的平衡能力有明顯的進步,顯示太極拳對閉眼單腳平衡能力的培養確實有幫助,也肯定太極拳教學的價值及學生學習的效果。 太極拳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內容博大精深,研究範圍也非常廣泛,尤其針對大專學生的相關研究,更值得深入探討,使學生了解太極拳的益處,進而對太極拳產生興趣,這便是太極拳教學的最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嚴仁:不同拳齡太極拳練拳者之健康體能評估。 弘光學報,第37期 67-73頁。(民90)。 ﹝2﹞ 黎玉東:太極拳入門研究。 實踐學報, 第22期 302頁。(民80)。 ﹝3﹞ 張文廣、黃連順: 簡談老年人的健身方法─廣播太極拳。 國術研究 六卷二期, 73頁。(民86)。 ﹝4﹞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台北市:華聯出版社。(民75)。 ﹝5﹞ 林世昌: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的功效。中華體育季刊 ,第56期 89-96 頁。(民90)。 ﹝6﹞ 張雍  :太極拳解說。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民74)。 ﹝7﹞ 張極漢:太極拳自修指導。台北市。正中書局。(民70)。 ﹝8﹞ 張世榮、 張少泉:撒放論-太極拳藝科學心解。中華國術,三卷二期  2-7頁。(民75)。 ﹝9﹞ 謝亭飛:太極拳精鑑。台北市:五洲出版社。(民73)。 ﹝10﹞謝亭飛:太極拳研究。台北市:華聯出版社。(民74)。 ﹝11﹞藍  青:老祖宗的養生法--太極拳的健身效果及臨床應用。健康世界,292期。75-80 頁。(民89)。 ﹝12﹞王鐘賢、林佩欣、黃美涓:太極拳訓練對老年人心肺及皮膚微循環功能的影響。物理治療, 第25卷3期 10-17頁。(民89)。 ﹝13﹞洪聰敏:太極拳及慢跑對大學女生焦慮減低效果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0 ﹝14﹞藍青、賴金鑫、連倚南: 太極拳訓練對初學者心肺功能之促進效果。國術研究 ,第二卷第一期 53-61頁。(民82)。 ﹝15﹞賴金鑫、藍青:初學太極拳者心肺功能之追蹤研究。 國術研究,第3卷第一期 19-36頁。(民83)。 ﹝16﹞賴金鑫、藍青等:中年太極拳練拳者之心肺功能研究。國術研究,第1卷第一期 12-15頁。(民81)。 ﹝17﹞蔡錦雀、陳俊忠中老年男性從事太極拳運動之心血管反應。國術研究,第2卷第一期 63-72頁。(民82)。 9 ﹝18﹞黃國禎、郭博昭、陳俊忠:長期從事太極拳運動對男性老年人安靜心率變異性之影響。體育學報,第25期 109-118頁。(民87)。 ﹝19﹞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1)。     ﹝20﹞張至滿:體育測量與評價。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84)。 ﹝21﹞陳郁文:人體滑倒時的生物力學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 ﹝22﹞蘇木川:老人用手杖之研究與設計。 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23﹞邱靖華:人體運動之平衡與穩定。中華體育,九卷一期,27-34頁。(民84)。 ﹝24﹞王順正:人體平衡能力的測量。中華體育,六卷二期,83-90頁。(民81)。 ﹝25﹞江勁政、相子元:大專柔道選手與一般生平衡能力之比較。大專體育雙月刊,第47期,39-44頁。(民89)。 ﹝26﹞李文棟:射擊選手與一般人平衡穩定度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27﹞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太極拳圖解。台北市:國防部印製廠。(民84)。 ﹝28﹞李惠蘭:鄉村老年人太極拳運動教導的身心健康評估。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 ﹝29﹞林佩欣等:太極拳對老年人感覺運動功能的影響。物理治療,24卷4期,1-11頁。(民88)。 ﹝30﹞林瀛洲、黃美涓等:太極拳對老年人姿勢穩定度之影響:初步報告。長庚醫學,第23卷第四期,197-204頁。(民89)。 ﹝31﹞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台北市:宏業書局有限公司。(民71)。 10 ﹝32﹞王培生:太極拳健身與技擊。台北市:大展出版社。(民87)。 ﹝33﹞詹明樹:武術太極拳。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104頁。(民89)。    

太極十三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